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

媽祖保庇八斗仔,度天宮守護一世人

攝影/ 許焜山
文字/ 王珮瑜

每個討海人,幾乎都能說上一段媽祖的故事......


討海是個充滿「命運」和「機會」的行業。漁民們在海上衝波撞浪,與大自然搏鬥拼生計,風起浪湧時,小漁船上只有幾處桅杆可以攀抓,漁民一邊要撒網、鏢魚、放餌,一邊還要注意潮流與風向,工作的風險非常高,稍不注意,就會被大海吞噬。

所以,每一次平安滿載歸來,漁民們內心總是滿懷敬天之意。其中最虔誠的信仰,就是媽祖。

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

疼惜海洋,有行動才有改變

文/ 王珮瑜


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
行動,帶來改變

台灣在中西太平洋擁有約1600艘漁船,每年在遠洋漁業的產值大約430億新台幣,其中90%來自鮪魚,號稱該區域的「漁撈強權」。因此,思考漁業永續方案,對台灣來說絕對是責無旁貸、不可推卸的一件事情。
為了推廣永續理念,「希望號」來到基隆港與高雄港,開放參觀,志工全程導覽,希望疼惜海洋的理念,也能在台灣人的心中發芽。


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

擋風戰浪的鏢魚手:台東新港鏢旗魚

攝影/ 許焜山
文字/ 許焜山、王珮瑜
本文同時刊登於「數位島嶼」網站


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台灣,承襲了日本人鏢旗魚的技術,從日治時期開始,夏天時以捕獵雨傘旗魚為主,冬天一到,就紛紛換上大型頭架,準備趁東北季風捲起大浪的時刻,射捕沿著黑潮像北游動、價格極好的白肉旗魚與紅肉旗魚。

曾經,鏢旗魚改善了台灣漁村的生活。然而,歷經了五、六十年產業的變動、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和定置網的濫用,這項特殊的漁業技術漸漸地走入歷史。過去漁獲鼎盛的八斗子、和平島、南方澳等海港,早已不見鏢旗魚船的蹤影。走遍台灣海岸線,只剩下台東縣新港(成功鎮)的鏢旗魚船還在海上航行,而老漁夫們也只能用渾身的本領繼續拼搏,在風浪中抓緊最後的希望:希望這項獨特的鏢旗魚技術不要消失、希望我們的海洋仍豐富滿盈,更希望,漁民的文化和氣概,能成為島嶼永不褪色的篇章。